中国益生菌网,益生菌行业门户网站。
时间:2022-08-01 10:17
人气:
来源:
日前,某学术界数据权威人士在个人账号发布关于益生菌的观点,指出“肠道菌远景很吸引人,但‘仍需努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除了部分保健品企业进入到益生菌市场,大量的食品、保健品、医药企业也推出了相应的益生菌产品。但目前我国尚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制定益生菌标准,益生菌行业的产品较为混乱。今年6月,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江南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理工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伊利集团、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等19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发布,以引导益生菌行业良性发展。
前瞻数据库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益生菌产业已达400亿美元,每年的增长速度为15%-20%,近5年来我国益生菌产业每年以高于15%的增速快速发展。
益生菌行业人士及学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均指出,目前益生菌在医药、健康领域的作用是得到了印证的,但益生菌菌株非常繁杂,每一个菌株的作用和功效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力去逐一印证。目前,中国益生菌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益生菌菌株在没有临床数据的支撑下,就趁着风口投入市场,这就导致了行业内产品价格差较大,功效也难以印证。未来,需要出台国标对益生菌产业进一步规范。
产品价格差距大
据了解,益生菌食品是指添加了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的益生菌,并且在保质期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符合一定要求的食品。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摄入一定量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只有当食品中存在活的益生菌,且在保质期内保证足够活菌量的产品才能被称为益生菌食品。
欧睿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益生菌补充剂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保健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879.8亿元。有行业人士估计,2022年国内益生菌产品市场将达到千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行业内所统计的益生菌产品,包括了乳品、功能饮料、固体饮料以及部分药品,其中乳品、功能饮料就支撑起了超过700亿元的市场,例如安慕希就属于益生菌产品的一种,其市场销售额在2021年就超过了300亿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益生菌从性质来看,可以分为药品类、保健品类、食品类。其中,药品类主要在特定的医药渠道流通,诸如妈咪爱等产品,在消费市场流通的则是保健品类、食品类,尤其是伴随着益生菌市场的不断扩大,食品类益生菌产品的占比也在不断扩大。
从各大平台来看,目前主流的益生菌产品主要以固态饮料为主。在产品上,价格区间较大,诸如拜耳、汤臣倍健(18.340, -0.14, -0.76%)、Swisse等知名品牌与小众品牌的价格差距较大。以淘宝为例,进口益生菌与小品牌的产品价格差在几十元至300元之间。记者注意到,市面上绝大部分益生菌产品都会注明所含益生菌的数量,并以此区别不同产品之间的营养价值的差距。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规定标示活菌型的乳酸菌饮料产品乳酸菌数应≥100万CFU/g。但从头部品牌来看,其乳酸菌的含量远高于该文件的最低标准。
北京某益生菌企业公司负责人王道(化名)告诉记者,目前绝大部分头部品牌的益生菌含量是远远高于同行业标准的。市面上看到的很多小厂家的益生菌产品,虽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但很多标注益生菌的产品含量是以出厂为准的,从实际反馈来看,益生菌在食用过程中是会发生损耗的,因此很多产品在消费者食用时,其益生菌含量远低于产品标注的含量,“现在很多大品牌都会有相应的监测系统,保证和监测产品在保质期内的活性和损耗问题,但小厂家必然很难建立起这套系统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行业人士的透露,早些年间,很多益生菌产品以国外为主,且产品定价较高,在国内品牌较少的前提下,国外品牌获取了较高的毛利,国内头部厂家加入后,益生菌行业的整体价格开始步入较为正常的价格区间。伴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大量低价的益生菌产品进入市场,但实际上这些低价益生菌所含的菌株绝大部分是不具备功效的。
除了上述《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的发布,今年以来《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级规范》和《食品用益生菌通则》两个团体标准出炉,后一个团体标准包括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近20家行业企业代表参与其中。但时至今日,国内益生菌市场并没有真正的国标出现。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指出,目前,我国益生菌食品没有国家标准,但我国益生菌可以应用于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领域,导致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错位和迷惑,引起市场监管的复杂性。由于益生菌食品没有标准管理,进入流通市场障碍多,比如,益生菌冻干粉按照“固体饮料”类目管理,咀嚼片按照“压片糖果”类目管理,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会,影响益生菌市场消费。
产业链有待完善
“肠道菌群很复杂,现有研究还非常粗浅”,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告诉记者,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还是有很明确的证据的,在临床上也有基于循证医学的应用。但确实这一领域有点过热,不少菌种在研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功效宣传。
天风证券(2.990, -0.02, -0.66%)数据显示,国外厂商美国杜邦(50%)与丹麦科汉森(35%)为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光这两家国外公司就占到国内整体原料市场的85%左右,其余厂商约15%。
记者注意到,在1688等平台上,很多厂家可以提供各个价位的益生菌产品代工,且这些工厂均是食品饮料加工厂。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益生菌的加工工艺并不复杂,尤其是以饮料为基础的产品,普通的食品加工厂便可生产,难点在于很多时候各类菌株配方问题,目前也有很多的科技公司可以为工厂提供生产方案。因此,现在很多贴牌产品,从产品配方到生产加工,均是由第三方完成的,国内能够从原料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企业寥寥无几。
对此,王道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国内的大品牌确实一直使用的是国外益生菌,尤其是头部的伊利、蒙牛等乳企,使用的大多是国外成熟的发酵菌株。相较而言,国外益生菌的研究起步较早,研发的益生菌种类高达上千种,且很多菌种已经有了足够的临床数据。很多国内的代工厂虽然看似提供了上百种菌株,但很多菌株的功效和临床效果是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撑的。
“益生菌本身诞生和发现的时间并不长,涉及的菌株非常之多,不同菌株的功效需要长时间的实验和临床数据才能得出结论,这中间需要科研人员及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力。”王道说。
“一个产品的研发周期是很长的,但最近几年各种号称专利、独家的益生菌层出不穷,这只是行业在内卷下寻找新卖点的结果。”钟凯说。
在国内,目前益生菌研发早期的起步均是由科研所、高校等科研人员所带领的,除此之外,部分头部企业也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研发能力,例如2019年,澳优通过可换股债券间接收购了丰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1%权益,并收购丰华生物全资子公司Aunulife Pty Ltd全部股权,进一步强化了澳优在益生菌领域的研发和供应基础。2020年,汤臣倍健完成对澳洲益生菌企业Life-Space Group Pty Ltd的收购。今年,蔚蓝生物(15.440, -0.23, -1.47%)的子公司潍坊蔚之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以增资的方式引入国际投资者ADM Singapore,进行人用益生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士以及王均金的观点均认为,目前益生菌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较为混乱,有待出台国标进一步规范产业的有序发展。